2013级草业科学野外实习日志(二)——土壤学
发布时间:2016-07-26
字体大小
T
|T
随着草地保护学课程实习的结束,7月18日,我院2013级草业科学专业的同学踏上了此次野外实习的第二站——土壤学。王静老师和文海燕老师担任此次实习的指导老师。
18日上午,王静老师和文海燕老师组织和主持了简短的实习前会议,介绍和分配了本次实习的目的要求以及实验任务,再次强调了安全问题和注意事项。此次实习仍然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实验,实习内容涉及不同土地类型的“野外认地”、田间认土、土壤田间持水量的测定以及土壤含水量的测定。此次课程实习的教学过程,包括课堂讲述、实验室实验、野外调查三个环节。
随后,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,徒步四公里前往庆丰沟水库实地考察。然而天公不作美,行进中途下起雨,同学们仍然冒雨进行作业。此时的水库,青山环抱,草木葱茏,风光旖旎,恬静的河水像一条翠绿的带子镶嵌在群山峻岭之中,在雨水的洗礼中,越发显得清冽峻峭。借着得天独厚的地势地形,文海燕老师向大家介绍了水库的地形断面,从塬地到坡地至沟底、梁峁地,大家将大自然的轮廓收入眼底、牢记于心。同时,在老师的指导下,同学们进行了土壤剖面的分层取样,包括腐殖层、淋溶层、钙积层、母质层,并分析了庆阳站附近“地”和“土”的农业利用与周围环境条件的现状及相互关系,在热烈的气氛下圆满完成首次实验。
19日上午,老师带领大家进行了试验站的土壤剖面观察和田间认土。田间认土作为一种野外考察的重要方法,能够实现农作物生产条件的估计以及土壤肥力的评定。通过对土壤剖面进行土壤的形态特征的外部性状观察,包括土壤颜色、质地粗细、松紧和孔隙状况、结构性、墒情、新生体、侵入体、植物根系分布、土壤动物和石灰反应等,联系“三田”周围的自然条件,水利设施,农业利用状况以及室内各肥力因素,初步综合分析了该土壤的肥力状况,从而为制定用土、改土规划和措施提供了依据;期间同学们能够熟练进行剖面土样的采集和保存,同时掌握了用“眼看手摸”判断田间土壤质地及手测法判断土壤湿度的研究方法,并能够通过盐酸反应判断土壤石灰含量。
紧接着,同学们利用环刀法和烘干法分别测定土壤田间持水量和含水量,经过12个小时的漫长等待,大家就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探讨,进一步总结归纳了庆阳站附近土壤的含水状况。在王静老师和文海燕老师的悉心指导和帮助下,同学们认真学习,积极实践,为本次土壤学课程实习画上了圆满的句号。
此次土壤学实习,使同学们熟悉了在野外辨认土壤类型和分析土壤状况的方法,把地学知识和土壤学的内容密切联系起来,对学习土壤、帮助加深理解课堂所学内容十分有益。“纸上得来终觉浅,绝知此事要躬行”,自然是最好的课堂,它交给我们最直观的知识,此次实习正是同学们走下课堂、走进现实的良好契机,使同学们真正成为知识的践行者。
在这实习的两天里,天气阴晴不定,然而我院师生并不被风雨阻挠,坚持完成实习任务,一路走下来,收获着知识,收获着感动。